随着美国加征关税的影响不断显现,中国工厂开始减少生产并积极开拓新市场。来自企业和分析人士的信息显示,这种调整已经开始对部分地区的就业造成影响。
一些工厂已暂时停产,并让一半员工放假,受影响最大的主要是生产玩具、运动用品和低价日用商品的企业。目前,虽然影响尚未全面蔓延,但在义乌、东莞等主要出口中心,相关迹象已经初现,引发了人们对局势进一步恶化的担忧。许多公司希望关税能够下调,但在此之前,不得不选择裁员和部分停工。
据估计,中国有约1000万至2000万工人从事对美出口相关业务,在中国4.73亿城市就业人口中占据相当比例。
近期,美国连续宣布加征关税,部分产品关税翻倍,加剧了出口压力。尽管美方表示可能展开贸易磋商,中方则否认目前有任何谈判进展。
业内专家指出,本轮关税上调对企业造成的冲击甚至超过了新冠疫情。对于资金规模仅有几百万美元的小型企业来说,关税骤升的打击可能是致命的,甚至直接导致倒闭。
为了减少损失,中国出口商正尝试多种新销售模式。比如,总部位于上海附近的运动服饰制造商Woodswool,近期通过直播带货方式转向国内销售。上线一周内,Woodswool收获了30余笔订单,总交易额超过5000元人民币(约合690美元)。尽管规模尚小,但为弥补外贸流失迈出了第一步。
Woodswool工厂经理兼品牌总监李岩表示,公司所有美国订单已被取消,部分产能将在未来两到三个月内闲置,直至新市场逐步建立。Woodswool此前已有超过20年的欧美市场销售经验。
在政府鼓励下,中国大型科技公司也加入支持出口企业转向内需的行列。Woodswool通过百度旗下的AI直播平台上线销售,利用虚拟人技术在两周内完成搭建,无需高昂的装修与人员成本。百度方面表示,目前已有数百家企业借助其平台开拓国内电商渠道,并承诺为100万家企业免费提供AI工具及补贴支持。
京东、美团等大型平台也纷纷宣布计划支持出口转内销。京东承诺采购价值2000亿元人民币的滞销出口商品并在国内市场销售。不过,相较于2023年中国对美出口总额5246亿美元,这样的规模仅是杯水车薪。
尽管有多方助力,许多企业仍面临适配困难。部分原本为美国郊区消费者设计的产品,并不适合中国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同时,尽管企业在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平台上加大推广力度,但国内消费者的兴趣已有所减弱。
此外,由于美国加强了对第三国转运货物的监管,越来越少的中国企业考虑通过其他国家转口。更多企业选择将生产基地转移至东南亚、印度,或转向欧洲、拉丁美洲市场寻求增长机会。
事实上,一些企业早在本轮贸易摩擦加剧之前便已开始多元化布局。比如,北京明玉初公司专注于向巴西销售卫浴用品,尽管面临汇率波动和高昂运费挑战,但整体业务保持稳定。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4年,中国对巴西和加纳的出口规模已实现翻倍增长。
成立于疫情期间的加纳企业Cotrie Logistics,也因中非贸易增长受益。公司目前年营收在30万至100万美元之间。其负责人表示,美中贸易摩擦促使越来越多企业探索美国之外的采购与生产布局,为中非物流合作带来了新机遇。
随着中美贸易战持续升温,全球贸易格局正在悄然发生转变。无论局势如何发展,中国企业正在加速分散风险,积极寻找新的增长渠道,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国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