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Scott Bessent)近日的一番讲话,再次引发华尔街对中国公司可能被强制从美国证券交易所退市的担忧。这一言论加剧了市场的不确定性,促使投资者重新评估对中概股的风险敞口。

贝森特在本月早些时候表示,“所有选项都在讨论范围之内”,这一表态被广泛解读为美方可能采取更强硬的立场,包括推动中美资本市场的进一步脱钩。他的讲话背景是今年2月底发布的《美国优先投资政策》备忘录,该文件要求加强对美国在华投资的审查,并要求多部门强化对中概股的现行规则执行与监管力度。

根据现行美国法律,外国公司,包括中国企业,若连续两年未能满足美国对审计记录的检查要求,将面临被强制退市的风险。虽然目前尚无公司面临即时暂停交易,但贝森特的表态引发了外界对监管执行时间表可能提前的猜测。如果以2025年4月结束的财年为第一年,则2026年底可能成为退市的临界时间点。

此类措施可能带来深远影响。有预测称,如果中概股被禁止在美交易,美国投资者可能被迫抛售数千亿美元的相关持仓。同时,中国投资者也可能不得不削减其在美金融资产的配置,包括股票和债券。

面对这一前景,一些资产管理公司已提前调整策略,包括增加对在港上市的中概股的配置,并倾向选择拥有双重上市结构的公司。多家中国大型科技与消费企业已在香港完成第二上市,以降低未来潜在的监管冲击。

此次压力并不仅限于审计合规问题。贝森特的讲话也反映出,美方对中资企业在美国资本市场的广泛参与,特别是在半导体、清洁能源和战略制造等敏感领域,正进行更深入的审查。立法机构已敦促部分金融机构重新评估其在中资企业IPO承销和投资方面的角色,同时质疑美国大学基金和养老金在对华投资上的透明度与风险管理。

民间舆论和政策倡导团体也在呼吁更强硬的监管行动。他们指出,部分中概股在透明度和监管配合方面长期存在问题,过去也曾出现过重大财务造假事件,这些都是加强执法的重要依据。在他们看来,美国不应再容忍中国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单向通行权”。

与此同时,中国监管机构也对境内企业赴海外上市加强了管控,特别是在此前IPO事件引发高度关注之后。结果是,近期在美成功上市的大型中国企业数量显著减少,许多企业转而考虑在香港或其他市场融资。

尽管相关言论频频出现,一些市场观察人士认为,短期内大规模退市的可能性仍然较低。跨境执法的法律程序复杂、执行周期长,可能会延缓任何广泛行动的实施。不过,贝森特的讲话显然表明,决策层已开始为可能采取更强硬措施做准备。

与此同时,中国企业与投资者正积极适应局势。跨境电商企业正在拓展在东南亚和欧洲等市场的业务布局。科技公司则加快自研核心技术,包括芯片制造,以减少对海外供应链的依赖。

随着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和监管不确定性持续升级,中概股在美的未来充满变数。无论退市是否成为现实,贝森特的表态已经为一场结构性转变注入新动力,这场转变可能在未来数月内重塑全球资本流向,并影响全球投资策略的调整方向。

致电我们

+86 202 232 6225

电子邮件

info@equam.com

发送消息

立即联系我们